首段:争议背后的定价逻辑
“本地人6元,外地客30元”——最近某景区因门票差价引发热议。游客直呼“被区别对待”,景区却解释为“惠民政策”。这种差异化定价是精准营销还是地域歧视?背后藏着怎样的经营算盘?
小深入了解一:低价留本地人,高价赚游客钱?
参考万岁山“80元玩三天”的策略,景区深谙“细水长流”之道。本地人6元门票看似亏本,实则是培养“家门口的消费习性”。居民频繁入园,带动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而外地游客多为一次性体验,30元门票成了直接收入来源。但难题来了:差价高达5倍,外地游客能心服口服吗?
小深入了解二:价格双标为何总踩雷?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某古镇对本地人免费,对外地人收百元门票,结局差评如潮。游客吐槽:“明摆着宰客!”景区却喊冤:“本地财政补贴,当然优先惠民。”矛盾点在于——价格差异是否透明合理?若景区能像万岁山那样,用超值服务(如免费演出、平价餐饮)抵消高价门票的抵触感,或许争议会少得多。
小深入了解三:学学“回头客经济学”
万岁山的成功在于:让游客觉得“占便宜”。80元门票含三天通玩+3000场演出,人均消费反而更高。反观“本地6元外地30元”的景区,若仅靠门票差价,却无配套服务,只会逼走游客。不妨换个思路:对外地游客赠送消费券、对本地人推出年卡绑定亲友优惠,用“软性福利”替代“硬性差价”。
小编觉得:定价可以差异化,但体验不能双标
景区经营的本质是长期价格交换。本地人低价是福利,外地人高价需有理由——或是更优服务,或是独特体验。若单纯用“地域身份”定价,只会寒了游客的心。下次遇到这类景区,你会为30元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