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语境中,“厥功甚伟”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成语,常用于赞颂个体或群体在某项事业中建立的卓越功绩。这一表达常被误写为“居功至伟”“居功厥伟”,甚至因“厥”字的古雅属性引发语义混淆。这篇文章小编将从词源考辨、语义解析、误用现象、文化内涵及使用建议五个维度,体系阐释“厥功甚伟”的深层意涵,并透过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揭示其背后的文明密码。
一、词源追溯与语义流变
厥功甚伟”的构成可拆解为“厥”“功”“甚”“伟”四字。“厥”作为代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意为“其”或“他的”。《说文解字》释“厥”为“发石也”,后借作代词,承载先秦典籍的文言色彩。“功”指功勋,“甚”表程度加深,“伟”强调辉煌,整体形成对功绩的极点褒扬。
历史文献考证,《清史稿》《汉书》等均以“厥功甚伟”表彰功臣,明代顾炎武《复庵记》“将尽厥职焉”更凸显其正统性。需要关注的是,宋代苏洵《六国论’里面“思厥先祖父”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厥”的代词用法已为后世短语化表达奠定基础。至近现代,蒋介石致张自忠函件、袁世凯挽宋教仁文书中,“厥功甚伟”成为官方文书中固定褒扬用语,标志着其从古典修辞向现代褒奖体系的渗透。
二、误用现象与语义辨析
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居功至伟”实为错误用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居功”意为“自认为有功劳”,含贬义色彩,常构成“居功自傲”等否定性表达,与“至伟”的褒扬性形成语义冲突。例如2011年《》误用“居功至伟”,即因混淆“居”与“厥”的语用差异。
用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三重文化断层:其一,成语词典收录缺失,导致规范依据不足,仅《新华成语大词典》明确收录“厥功甚伟”;其二,“厥”作为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活性降低,公众对其指代功能认知模糊;其三,港台及海外华文媒体误用的扩散效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报刊高频出现“居功厥伟”,加剧语义混乱。据统计,“居功至伟”的百度要求高达239万条,远超正确用法的87.4万条,反映出语言规范与大众操作的割裂。
三、文化内涵与价格投射
厥功甚伟”的语法结构暗含中华文化的集体主义取向。“厥”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将功勋主体置于客观陈述中,规避第一人称的自我标榜,体现“谦虚守中”的儒家。这与西方文化中“I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的直白表达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汉语褒扬体系的含蓄特质。
汉字表意性看,“厥”的篆书字形(厂欮)包含“厂”(山崖)与“欠”(张口呼气),隐喻功绩如山岳般稳固,又如气息般绵长不绝。而“伟”从“人”从“韦”,《说文》释为“奇也”,暗示功业超越寻常标准。这种形义结合的特性,使成语成为汉字意象美与美的双重载体。
四、规范使用与教育启示
确使用“厥功甚伟”需遵循三规则:语境适配(正式褒扬场合)、主体客观(第三方评价)、语义纯粹(避免与“居功”混用)。典范案例如《清史稿》载“渠魁就歼,厥功甚伟”,或当代表述“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厥功甚伟”。教学中可通过对比分析强化认知,如比较“厥功甚伟”与“居功自傲”的语义场差异。
来研究可沿两个路线深化:一是建立历时语料库,追踪成语从《尚书》到新媒体时代的演变轨迹;二是开展跨文化对比,探究“厥功甚伟”在英语、日语等语言中的等效翻译策略,如译为“His contribution is monumental”是否流失文化特异性。辞书编纂机构需尽快将“厥功甚伟”纳入规范词典,填补收录空白。
厥功甚伟”作为汉语褒扬体系的活化石,其词源承载着上古汉语的语法特征,其误用映射出现代社会的语言认知困境,其语义凝结着中华文明的价格取向。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语境下,准确使用这一成语,不仅关乎语言规范,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唯有深入领会其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方能在纷繁的语言操作中守护汉语的纯粹性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