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红旗渠工程历时十年红旗渠建设历程回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灌溉工程史诗红旗渠工期

一、干旱困境:林县的千年之痛

1.天然条件恶劣

  • 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土层薄、石灰岩地质导致地下水难存,历史上“十年九旱”,素有“守着河水种旱地”之叹。
  • 明清至民国514年间,大旱绝收30次,5次出现“人相食”惨剧。光绪三年(1877年)碑文记载:“十室之邑存二三……食人肉而疗饥”。
  • 2.社会矛盾加剧

  • 旱灾引发土地兼并,20%土地集中于5%地主手中,水资源分配不公,“大旱发大户,日增百顷田”成为恶性循环。
  • 二、引漳入林:红旗渠的诞生

    1.决策背景

  • 1959年大旱:原有水库干涸,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出跨省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设想。
  • 争议与决心:工程规模巨大,部分干部质疑,但90%贫农强烈支持。杨贵力排众议:“早引水早得利,冒风险也要干!”。
  • 2.工程命名与启动

  • 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同年3月更名为“红旗渠”,寓意高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三、十年鏖战:人工天河的奇迹

    1.艰苦卓绝的施工

  • 30万军民参与:群众自带工具,住山缝、啃窝头,用钢钎、铁锤开凿太行山。
  • 工程总量惊人: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若筑成高宽各1米的墙,可绕赤道3圈。
  • 青年洞攻坚:300名青年突击队以“连环炮”等爆破技术,在硬度超石英岩的绝壁开凿616米隧洞,日进度从0.3米提至2米。
  • 2.技术创新的聪明

  • 群众土法:自创“明窑堆石烧灰法”烧石灰,办场实现物资自给;设计矩形渠道增强防渗性,坡降精确至1/8000以扩大灌溉面积。
  • 革新工具:发明运土机、空中滑车等,推动工地“五化”(爆破化、工厂化等)。
  • 四、通水与成效:重塑林州山河

  • 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9年7月支渠全线贯通,总长1500公里,灌溉面积从1万亩增至54万亩。
  • 民生巨变:终结“吃水如吃油”历史,粮食亩产从百斤增至400斤以上,彻底摆脱干旱饥荒。
  • 五、红旗渠灵魂:时代丰碑

  • 核心内涵
  • 自力更生:民族投资仅占14.94%,全县自筹85%;
  • 艰苦创业:“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开太行引漳来”的豪迈口号;
  • 团结协作:山西平顺县让地近千亩,腾房支援;
  • 无私奉献:81位建设者牺牲,多人带病坚守工地。
  • 当代传承:总书记2022年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灵魂永在!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的”。
  •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中国领导下人民力量的史诗。它突破封建时代“旱灾-饥荒-土地兼并”的历史周期律,以集体主义灵魂重塑山河,被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其中一个(另一为南京长江大桥)。其灵魂至今激励国人:无惧艰险、实干兴邦